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经济近一两年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经济增速逐年下降,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层劳动力就业状况却不断改善,为中国经济与政府制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与教科书或一般认识完全不同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是可持续的吗?

  如果观察就业结构,这两年变化最大的是服务业的就业大幅增加,制造业在下降。这个变化与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下降,第三产业的贡献增加一致,也与部分加工业转移到东南亚一带,制造业正在用机器替代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象一致。服务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强,无庸置疑。但服务业的产值,特别是中低端服务业的产值比制造业低,更准确地说,服务业中单位劳动力当期所创造的产值低于制造业。比如一个钢铁厂员工仅数千人,产值能达几十亿。而如果餐饮业要产生几十亿的产值,需要数万人的岗位。虽然这可能是两个较极端的例子,但不失普遍意义。这就解释了中国GDP增长放缓而中低端就业改善的经济现象。

  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吗?这要从服务的经济学特性来分析。当一个经济体的服务业进入增长周期时,服务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这是因为:

  1.服务的供给价格弹性是负的,而需求价格弹性是正的。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对象是有形商品。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商品的供给增加,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是正的。因为商品价格上升,厂商的利润增加,资本回报增加,厂商增加投资,供给增加。有形商品的价格上升,商品的需求就下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时负的。这是由购买者的预算约束与商品的可替代性较强所决定的。

  但是当服务的价格上升时,服务的供给者——劳动力收入就提高。对于低端劳动力,收入超过某一阀值,收入提高后,劳动力对休闲要求提高,劳动的供给反而减少。比如,过去几年家政服务的价格大幅增加,但是城市家政服务的供给并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了。虽然城市提供家政服务的劳动力人数未必减少,但每一个劳动力提供服务的时间——劳动减少。比如收入低时,一周可能提供7天服务,收入增加后一周可能只提供6天服务,减少了15%左右。市场的劳动供给要不变,劳动力的数量就要增加15%。

  劳动力的收入提高后,劳动力花在休闲的时间增加,意味着这一部分劳动力本身增加了对服务需求。当然,增加的这一部分服务需求并非劳动力本身所提供的服务。比如,提供家政服务的劳动力由于增加了休闲的需求,增加了服务的消费。但所增加的消费不是对家政的服务,而可能是餐饮、美容、娱乐、旅游等。而美容师的收入提高后,则可能增加对家政的服务需求。因此,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就服务的局部市场而言可能是零,即服务价格的提高不直接带来该服务需求的增加,但是服务需求通过反馈效应,间接增加了服务的需求,即服务需求创造更多的服务需求。

  2.服务的供给是有限的。狭义地看,服务的供给就是劳动的供给。一个经济体内人口的总量一个时期内是基本不变的,劳动力的总量也是基本不变的。因而,劳动的供给总是有限的,大约等于有效劳动力与劳动时间之积。人在作为服务的提供者时,就是劳动力;人作为服务的接受者时,就是消费者。但是每个人在同一时间只能扮演一个角色,不可能既是服务的提供者,同时又是服务的消费者。教师在一个时间给学生传授知识,只能在另一个时间接受医生的服务;眼科医生在一个时间为病人提供服务,只能在另一个时间接受心脏科医生的服务。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恒定的。当消费的时间增加了,劳动的时间就减少了,两者是完全的替代关系。这样,一个经济体内服务的总供给不但是有限的,而可能会逐渐减少。

  3.服务的价格主要是由服务的供给决定的。由于以上两个特点,服务的价格就主要由服务的供给决定。当然,价格的形成还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的,取决于服务的提供者自身对生活要求与服务需求的提高的速度。换言之,服务价格的提高本身又决定于服务提供者对服务需求的提高。

  4.制约消费服务需求的是这个经济体的社会文化。文化是人在一个特定社会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经济学意义上形成消费行为。比如品茶文化就是人愿意花费时间与收入用于品味茶所带来的愉悦。一个经济体的文化越丰富、多样,这个经济体的服务需求就会越是丰富、多样,也就越会提高经济体中服务的比重,增加社会的就业。换言之,文化的层次与高度是服务的边界。

  可见,我们只要在广泛接受海外文化的同时,也尽力保留、挖掘、发展传统的文化,就能促进中国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近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而就业数据并未随之下降,看似悖论的背后,恰恰说明提高服务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从投资向消费的经济结构转型,同时化解因机器替代人产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可行的政策选择,而且已然是正在发生中的事实。

本文首发于博主财新网专栏:http://opinion.caixin.com/2014-02-25/100642786.html

话题:



0

推荐

叶翔

叶翔

82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国元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199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总监,中银国际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分析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外资司高级经济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