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比如15-20年,如果中国能顺利地演变为发达经济体,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中国的人均GDP将达3万美元,与今天的西班牙相当,约是现在的4倍。需要想象的是,届时中国每年的GDP会由什么构成呢?

  假定人口数量大体不变,由于公布的GDP数据是扣除物价之后的,如果经济结构不变,意味着我们将要生产和消费4倍于今日的所有商品。显然,对许多生活必需品而言,必定与现实不符。比如,如果食品构成没有变化,食品的消费总量稳定,即我们不能想象15-20年后一个人的食量会是今天的4倍。换言之,食品消费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饮食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但这种结构变化带来的总量变化不会有4倍。同样,我们在穿戴、家庭用品方面的需求增长也会远低于3倍。因此,可合理地认为,除了少数商品,绝大多数现有的有形商品数量届时要大大低于现时数量的4倍,除非整个社会弥漫奢侈浪费之风。

  这就意味着,当中国经济达到人均3万美元时,或有一些新行业、新领域出现,扩大了经济范围,或是无形商品、服务领域以高于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快速扩张。观察现有发达经济体的构成,服务业确实占了经济总量的60%-70%。

  服务业的扩张会是如何提高国民经济的水平呢?比较一下发展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中的劳动。一位美国普通搬运工与中国普通搬运工的劳动生产率应是相当的,但美国工人的工资是中国工人工资的5-6倍,即使扣除汇率因素的影响,恐怕也有3-4倍。如果比较同样水平的工程师也会发现有类似的差异。为什么同样的劳动、同样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不值钱,在发达国家就值钱?

  就劳动与知识本身而言,其内涵的价值应是一致的、同质的,不因所处地域不同而差异。就像人的生命本身是不分高下的、没有贵贱,但由于社会的价值体系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劳动与知识在不同经济体中表现为不同价格,原因恐怕就是不同经济体的定价体系之不同。

  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是新兴经济体,因为这个阶段人的需求是初级的,以满足物质欲望为最主要的。在这样的经济体中,经济活动以有形商品为主要媒介、为中心,人一方面尽量努力,通过劳动与知识生产有形商品,一方面又以拥有、消灭(消费)有形商品为生活之要务。这样,人的劳动与知识就主要通过商品来表现。商品内含了劳动与知识,商品的价格也定义了劳动与知识的价值。

  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市场决定,即供需决定的。这个经济体的人越努力,提供的劳动越多,运用拥有的知识越广泛,生产的有形商品越充足,或者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相对价格就越低,结果劳动与知识的价值就越被低估。

  当一个经济体生产足够多的有形商品,或这个经济体的人对有形商品的边界效用降到足够低时,更准确地说,当经济体中劳动与知识的相对价值越来越低估时,这个经济体增长的动力也就衰竭了。因为经济是人类劳动与知识的总和。这个经济体要能继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内生出重估劳动与知识价值的评价体系。从人类的经验看,就是从以有形商品为主,转向以服务、无形商品为主。

  所谓服务就是人直接应用其劳动与知识(技艺)服务于人。比如教育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医疗是医生为病人解除或减缓疾病痛苦。虽然可能还需要借助于有形工具,如书本听症器等。但在服务的过程中主角是人,不是物,是直接的知识与劳动的授与受。这样,服务经济的特点就是人的活动不再以有形商品为中心,而是以人自身为中心,人与人的经济交往是人与人直接的劳动与知识的交换。这样,劳动与知识的价值摆脱了商品的价格界限,不再受制于商品的市场,而是由人自己来定义。当然,这种界定是通过服务的市场来表现,来测定服务的行为。

  人的服务需求依赖于人对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认识,依赖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换言之,只有在人想象到、认识到,才会要求去满足想象与认识的需要。即服务需求的拓展需要人的眼界与知识面的拓广。

  这样,服务经济对经济体总体的推动作用将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如果人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广,越来越多样,服务经济的范围就可以不断扩大;二是通过人的自我定义,劳动与知识的价值得到不断的提升。

  这里的关键是,服务的市场应能不断开拓知识的边界,从而不断提升知识与劳动的价值。但是,价值的提升力恐怕是在市场之外,在于社会的思想与美德。■

       本文载于财新《新世纪》2013年第50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12-27/100622504.html

话题:



0

推荐

叶翔

叶翔

82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国元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199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总监,中银国际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分析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外资司高级经济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