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收入、消费、就业这样的循环若能良性发展下去的,中国可从“中等收入”上升到“高等收入”国家,转型的前提是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任何一个经济体在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阶段,进入了中等收入之后,都要面临转型问题。所谓转型即是制造业从技术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的状态,上升到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的状态,进入工业化的第二阶段。伴随着这种转变,经济体内许多结构都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农业、服务业的比重,就业的结构,产业链的转化,乃至商业文化等。

  制造业要转型升级,一要有压力,二要有动力。压力在于,如果不转型,企业就难以生存;动力在于,如果转型了,会有更好的前景。制造业升级的最主要压力来自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其动力来自仍在扩张的市场前景。

  当制造业进入升级阶段,必然出现的情况是,增加资本支出,提升技术,减少劳动力,特别是中低端的劳动力。此时,劳动力的主流市场如供大于求,劳动力的成本就难以持续上升,制造业升级的压力就会减弱。

  同样,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面对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如果升级后制造业的产品,能处于一个扩张性的市场中,制造业就有升级的动力。

  在目前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制造业升级所需的扩张性市场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要扩张,居民的真实收入与消费就必须不断地增加。

  一国经济坠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就在于伴随着制造业升级而出现主流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失业队伍不断扩大,居民收入无法提高,始终处于中等水平。此时,如果还有通胀,居民的真实收入还会下降,进入恶性循环。这就是拉美有关国家在转型中所面临的困境。

  反观中国经济,自2010年以来,制造业就进入这一转型升级的过程。我们确实看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加工制造业中心已有相当多的低端企业减产或关闭。然而,尽管如此,占就业人口超过80%的中低端劳动力市场并没有感觉到供大于求,反倒是供不应求。正是这种供不应求,推动了中低端劳动力的收入以高于名义GDP增长的速度增长。

  这说明中国经济在进入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开局良好。在宏观经济稳定下,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消费服务业扩张——就业需求增加——收入增加,这样的循环是可以良性发展下去的,使中国从“中等收入”上升到“高等收入”国家。因此,中国经济转型的良好开局能否持续,就在于中国经济是否存在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对稳定宏观环境的破坏,有两大因素:一是外部冲击。欧债危机带来的冲击已大部分显现,并未对我们的宏观经济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即使未来欧洲经济进一步恶化,对我们的影响应是有限的。未来国际上可能的冲击是日债危机或美债危机、美元危机。即使发生,前者的冲击应更小于欧债危机,后者的危机近期应不会发生。二是通胀。欧美经济在二战之后能够享受20多年的黄金期,宏观背景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严重的通胀。一旦通胀严重,银根紧缩,经济正常的增长就受到抑制。

  中国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严重的通胀。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的资源市场相当长时间内已进入熊市。目前中国工业企业的成本结构,大体上是原材料占60%-70%,劳动力成本占10%-20%,其他占10%-20%。如果原材料成本稳定,劳动力成本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加,对企业的成本上涨的压力只是1%-2%。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年通胀率都将维持在3%以内。

  这种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黄金期的长短,就取决于制造业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何时超过原材料的成本比重,即成本差(Cost Gap)缩小的速度。■

 
 

 

话题:



0

推荐

叶翔

叶翔

82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国元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199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总监,中银国际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分析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外资司高级经济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