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未来的经济形态受到三正一负四股力量共同推动,其中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可延续过去模式

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但间接融资的比重并没有下降,经济依然相安无事地快速发展。我们为何认为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比重过大?这可能是与美国金融业比较的结果。问题是,中国是否应与美国直接类比?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是否自有其合理性?

笔者认为,只有发现未来经济将发生哪些重要不同,推断中国金融业需作出怎样的结构性变化,政策之力才能施用得当。这应成为下一步中国金融业改革的依据。

出口导向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经济过去20年发展的主动力。未来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不再是动力了,这是目前的共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来自三个方面:内需、基础设施以及与其他新兴市场的融合。内需,是因为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中国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也会提高,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基础设施,虽然过去20年一线、二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好的建设,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三线、四线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三经、四线与一线、二线城市之间,仍有很大的建设空间。与新兴经济体的融合,源于中国经济结构与新兴经济体间的相互补充,但它对中国制造业的要求与过去并不相同。

换言之,中国未来的经济形态受到以上三正一负四股力量的共同推动,其中大约只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延续过去的业务模式,其他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来说都是崭新的。

国内消费的提高必然带来消费服务业发展,但消费服务业在一线、二线城市发展与三线、四线城市发展的业务模式可能不同,城镇与农村的消费服务业的组织形态也不尽相似。三线、四线城市与农村的消费服务业的组织形态更可能采取分散、家庭式的,大城市更多的是集约、整体式的。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融合,中国制造业不能像与发达经济体的一体化那样,两头在外,被动等待订单到来加工,而是要主动出击,从营销、生产与售后服务各方面整体规划。这些能够主动出击并总体规划的制造企业,不可能是分散、家庭式的,而是集约、整体式的。受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影响,传统出口制造业必然遭受打击,而又以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为甚。

中国制造业进入整合期,小的、劳动密集型的,正在为中大型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所整合,整合的过程需要资本市场的资金配合,需要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以帮助整合。传统的为生产而融资的金融市场,就要腾出一部分来为整合而融资,需要金融机构开拓新产品,服务经济中的新需求。

中国企业要开拓其他新兴市场,需要在他国营销、生产与服务,就需要人民币的国际化与金融业的国际化,中国金融业需要为中国的企业海外拓展而服务。

中小型消费服务业的特点是分散、劳动密集的,并无多少资本开支,没有多少有形的固定资产,因此过去以固定资产为抵押的债务性融资可能就不适应他们,以大型企业为主要融资目标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就需要改变。这样,今天比过去任何时期,中国经济都更加需要小型金融机构,无论是社区银行、村镇银行还是小额贷款公司,需要大力发展。

中国经济需要在结构性变革中发展,中国的金融业也相应地需要结构性调整。如果调整不及时,将延误经济的结构性变革,使经济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其成本必然在若干年后表现为金融业的系统性危机。换言之,金融业的系统性危机并非表现在金融业今日的财务指标上,而潜存于经济结构转变的成败。就像欧美银行业危机前的财务指标,哪一项不是令人欢喜?如果只关注因结构变化带来的局部风险,并喜于眼前金融业之相安无事,那就一叶障目了。■ 

 

话题:



0

推荐

叶翔

叶翔

82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国元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199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总监,中银国际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分析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外资司高级经济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