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通过降低央行所持外汇储备的规模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在未来赢得空间

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的财政、投资、信贷政策与货币四大政策同时极度宽松。2010年下半年开始,财政、投资与信贷政策逐步恢复了正常。但为了应对非正常的外资流入与通胀,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却不得不走向了非正常状态,偏离了常位,存款准备金率(下称存准率)大幅提高到了21.5%。就像羽毛球手为了救球,快步跃到了网前的一个角落,却留下了大片防守不到的空场。如此高的存准率使得中国金融体系的货币派生能力大幅减弱,货币乘数下降,融资能力受到影响,金融体系的资金效率下降,弹性受到抑制。

  就像运动员救球后应尽快回归中位,回到中场,以备对手的新一轮不同角度、不同击点的攻击。现阶段,救急的目标大体已经实现,货币政策工具也应尽可能地回归中位,以应对新的金融与经济格局。金融体系也就可以走向常态,能更充裕地进行创新与发展。正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近日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再次陷入动荡,出现了“热钱”回流的现象,这为存准率的回归中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小机会。不过,可持续路径应是另外两条:一是经济要持续增长,广义货币就要持续扩张,此时可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或基本上不投放,通过采取降低存准率,扩大金融体系的货币派生能力来实现;二是放宽中国的居民个人和企业持有外汇进行海外投资的限制,此时央行收回部分基础货币,就可以降低存准率,提高金融体系的货币扩张能力与创新能力。

  对于前一路径,降低的程度可以根据货币乘数的变化以及目标的M2增长率的需要进行推算,并根据经验加以微调。

  对于后一路径,可降低的最大数量取决于中国需要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外汇储备有两个用途,一是为了维持进口贸易正常运转的需要;二是为了稳定汇率的需要。前者的需要量大约在六个月的进口量,中国目前一年的进口量不足1.8万亿美元,因此需要约9000亿美元储备;后者的需要量大约等于外债的规模,目前是6000多亿美元。必需的外汇储备合计是1.5万亿美元。审慎起见,多留30%,约增加5000亿美元。换言之,在目前阶段中国只需要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足以应对外贸的正常运转与汇率稳定的需要,有约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藏之于民。更何况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国际贸易与投资越来越多地采用人民币计价与支付,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会减少。

  如果这个目标达到,央行就可减少约7.5万亿元的基础货币,存准率可减少8个-10个百分点。当然,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也是动态的,央行可以据实际需要对目标进行调整,即随着进口规模的扩大,需要的外汇储备将增加,但如果进口采用人民币计价与支付的程度扩大更快,所需要的外汇储备规模就可以减少。

  也很有可能另一情况出现,即存准率尚未减降到位,外资又再一次大规模流入,为了对冲,央行不得不再次提高存准率,而使货币政策回归中位的努力打了折扣。其实,这类情况的可能出现,也正是我们希望货币政策尽快回归中位的原因。

  通过后一路径减少存准率,意味着中国对外资产的持有者将从以央行为绝对主导,转为央行、企业与个人均衡持有。海外资产的中国投资者多元化,将会稳定相关的海外市场,并可能推进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但这也意味着央行要一定程度减少其持有的海外资产。

  最理想的可能状态,是当央行减持了海外的外币资产后,企业或个人能将其部分海外资产以人民币形式持有,这样海外的人民币资产市场平稳发展,契合了人民币国际化之发展大趋势。

2012年02月03日 发表于 财新《新世纪》  

话题:



0

推荐

叶翔

叶翔

82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国元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199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总监,中银国际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分析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外资司高级经济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