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并不是为了解决巨额外汇储备问题。外汇储备增加只是短期的,是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叶翔

  自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启动以来,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支付人民币,而出口商品主要收取美元等外币,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加剧了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问题。

  那么,是否可以由此推导出如下观点:应当减缓国际化进程,等待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以后,亦即人民币升值大体完成以后,再加快国际化进程,以免现在用强势货币人民币,兑换美元等弱势货币?

  这种观点固然不乏合理性,然而,从更宽的视角看,就未免以偏概全了。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并不是为了解决巨额外汇储备问题,而是为了保证中国经济未来能够继续快速发展。过去30年中国经济之所以持续发展,国际上的有利因素,就是中国经济与发达经济体的一体化。

  中国通过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加工与制造商品,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形成了贸易顺差,积累外汇储备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即使今日欧美经济疲不能兴,中国的贸易顺差仍然主要来自欧美。以2011年前八个月为例,中国对美国和欧盟贸易顺差合计2200亿美元。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基本上是逆差。在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顺差2300亿美元,一般贸易逆差573亿美元。换言之,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形成的,也基本上等于对欧美的顺差。这是中国与欧美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已形成了稳定的结构。

  这种一体化得以持续发展30年,不仅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因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支付与结算体系稳定且促进了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与投资。

  然而,今日各界都已充分意识到,与欧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不足以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从以外需为主转为以内需为主。

  这将面临几项战略性问题:如何让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提高收入?内需提高后,如何保证资源供给?当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过剩的加工与制造能力往何处去?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自身的改革,还需要让中国经济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体化,推动中国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平稳、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是两者一体化的内在动力;支付与结算体系的稳定,则是一体化的最重要的外部制约因素。

  一个国际支付与结算体系的稳定,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计值与结算货币币值的稳定;二是完成支付与结算的金融机构体系的稳定。欧元与美元币值之不稳定,今日国际金融界已经深有同感。

  当前的国际支付与结算体系功能的完成,主要是依赖欧美的金融机构体系。

  由于本国经济与资金市场的动荡,根植于此的欧美金融机构将长期自顾不暇,已经没有余力在其不熟悉的其他新兴经济体市场进一步扩张,以服务于中国与新兴经济体间的一体化。

  因此,中国必须尽快促成一个新的、有助于中国经济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体化的国际性或区域性支付与结算亚体系的建立。这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与目标所在,也是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上业务扩张的主方向。

外汇储备增加短期不可避免

  人民币国际化初期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只是短期的,是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既然大家都知道人民币要升值,外币要贬值,那么为何活跃在第一线的中国进口企业,不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支付外币,中国出口企业不想接受人民币?由于国际贸易大体上是一个买方市场,如果说中国出口企业相对处于交易谈判的弱势方,不得不接受对方的外币支付,中国进口企业却是处于强势方,何以仍然要支付人民币?

  这至少说明,人民币国际化初期对支付货币的选择,存在结构性的不对称。从微观上看,可能是海外的进出口商缺少获取人民币的渠道,或者是其代理行不能开立人民币账户,或者是代理行缺少人民币储备。从宏观上看,是由于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际金融市场有建立人民币支付与结算储备货币的需要,中国向国际市场供给的人民币,除了中国央行和某些国家央行的货币互换,当前惟有通过中国企业在外贸中多支付人民币,少接受外币来实现。

  可见,国际金融市场累积人民币,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何时开展国际化,都无法避免。因此,更应该关注的是,在国际市场累积人民币的进程中,人民币的支付与结算网络是否同步扩张。如果网络发展较快,国际上的人民币分布就会随着网络的扩张而扩张,对人民币回流国内资本市场的迫切性就会下降。

  如果在香港累积的人民币急切要求回流到国内资本市场,只能说明人民币的国际化并没有落到实处,与实体经济相脱节。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银行支持更多的金融中心——比如伦敦与新加坡——发展人民币业务,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应减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还有一种要求减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理由是,等到人民币升值到合理价值,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不必用强势货币兑换弱势货币。

  对此,笔者认为,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并非由于人民币低估,而是由于美元高估了。以人民币兑石油、煤、铜、铁等资源性产品而言,人民币的币值已经是合理的,因为这些商品兑人民币的价格已经高到让中国产生通胀压力。问题在于,国际上这些商品是以美元计值的,而美元是大幅高估的。由于人民币兑换这些商品需要先通过美元的中介,使得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源价格也不得不快速上升。

  何况,我们根本无法知道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到何种程度才是合理的。实际上,由于美元的国际作用与美国本土经济发展相脱离,美元很可能重演上世纪70年代的大危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是等待美元的贬值完成,如果那样,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都将面临严重的通胀。相反,应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尽快让国际资源价格以人民币计值,实现资源价格的稳定。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不会导致中国对外购买力的下降。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外汇储备以人民币计价出现损失,往往会令人对国际化产生质疑。其实,中国的外汇储备表示的是中国可用以购买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能力,只要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对外购买力没有下降,外汇储备就没有损失。

  中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的商品大体上有两类:一是从发达国家购买技术、资本品与中高端消费品;二是从其他新兴国家购买资源品。从发达国家购买商品与服务的能力不会因为外币兑人民币的贬值而降低。对于新兴经济体的资源品,如果能够以人民币定价,那么,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提高,中国只须动用人民币就可以购买,显然不必受到外汇储备规模的制约,就像美国的美元一样。

2011年09月16日 发表于财新《新世纪》

话题:



0

推荐

叶翔

叶翔

82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国元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199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总监,中银国际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分析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外资司高级经济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