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货币发行与通胀的关系,可拿风筝作比喻:风筝要飞得高,需将线放长,但风筝飞得高,绝不是因为线放得长

叶翔

“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如水、物价如船,水涨则船高”,持此类看法的学派认为,货币既然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如果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了实质经济增长的速度,整体物价就必然上涨。这种逻辑的前提,是经济中的货币可以全部融入实体经济中。但现实并不完全如此。美联储在2008年末短短几个月内,基础货币增加了150%,但货币只是停留在银行体系内,对经济几乎没有影响,未表现为通胀。同样,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央行不断投放大量货币,但此后近20年,不但没有通胀,通缩却时隐时现。如果仅从货币发行量分析,也无法解释美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的现象。看来,货币的投放并非一定导致通胀。

  从产生的机理来说,通胀只有两种,一是需求拉动型,一是成本推动型。前者,商品供不应求;后者,生产成本不断上涨,都造成商品价格上涨。但为何需求会过旺、成本不断上升?与货币的投放有何关系?

  需求只有两种,一是投资需求,二是消费需求。一家正常的企业愿意增加投资,除了人才等因素,最重要的是资金,并取决于能否融到钱、成本是多少。但是,决定企业增加投资的最重要因素,仍是产品有需求,并最终必然表现为消费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要旺,居民的收入就要增加,所在的公司(单位)收入要增长。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群体要供不应求。这通常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强劲,出现“供需两旺”。但由于资源及一些基础工业品供给增加的周期长,出现了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在这种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货币发行量也随之被动快速增长。

  不过,中国目前的情形不符合这种需求拉动型的通胀。总体上经济是供略大于求。从劳动力看,如从去年开始,许多大学毕业生由于供大于求,工资甚至不及一般普工,再次出现久违的脑体倒挂现象。而不同的劳动力群体在经济中的供需地位不同,正反映了中国经济处于一种结构性变化之中。中低端劳动力需求旺,是因为中低端的消费服务业扩张迅速;中高端的劳动力需求疲弱,是因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尚未快速发展。

  由于中国的人口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型的,中低端的人口占大多数。中低端劳动力收入的快速增加,会带来中低端消费需求增长及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中低端劳动力的需求,进而推动中低端劳动力收入进一步提高,使得以中低劳动力为主生产与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提高。这个过程并非中国货币供应量扩张所推动。

  当前全球通胀的另一推动力,是能源与资源价格的快速上涨,这确实与流动性过剩有极大的关系。因为能源与资源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被视为资产品,与国际流动性——美元相关,尽管伯南克不承认。

  而同样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以人民币计在美国要比中国便宜许多;也有一些深圳居民宁愿到香港购买国产商品。除了出口退税的因素,关键还在于中国的中间环节过多、流通环节的低效率、市场的分割。这正是中国应该借此改革与整合流通环节,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大好时机。

  如果把通胀主因仅仅归咎于货币发行过多,只要收紧银根,通胀自然消失;但是,如果银根收缩过度,可能把经济增长降到了潜在的均衡增长速度之下,更重要的是,不能深入解决结构性矛盾,改革经济中的制度性问题,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样不利。

  如果要说货币发行与通胀的关系,可用风筝作比喻:风筝要飞得高,需要将线放长,但风筝能飞得高,绝不是因为线放得长。

  作者为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

 

话题:



0

推荐

叶翔

叶翔

82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国元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199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总监,中银国际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分析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外资司高级经济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