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微观地看,行业整合的困难与痛苦可想而知,但这正是中国经济正在由供给推动型的经济转入消费拉动型经济的表象

GDP增长处于过去20年的低位,工业产值增加值快速下滑,企业盈利状况恶化,出口几无增长,进口倒退,种种数据与现象仿佛都说明中国经济在硬着陆,处于寒冬之中。但在这些表象之外,也存在一些其他表征,说明中国经济在悄悄地转型。

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总是与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相紧密联系的,换言之只有投资的增长,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是生产产能的投资,才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一次投资增长放缓,经济增长变慢,总伴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然而,自2011年以来,中国的就业改善与经济增长却出现了负相关,有违经济学常理。2011年中国GDP增长9.2%,比2010年的10.8%低了1.6%,但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比2010年的1168万多;今年前八个月的GDP增长应该低于7.8%,但新增就业达918万,按年计是1224万。是什么原因造成就业市场不因经济增长放缓而寒冷?“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原因是,经济增加值因制造业的整合与萎缩而变缓;就业因服务业的扩张而增加。问题是制造业增长减缓,甚至萎缩,为何服务业还能较快扩张?制造业的整合是因为产能过剩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所致,服务业的扩张是因为居民收入的增加与消费的扩张带来的。

从就业的人口结构上看,到2011年底,第一产业占35%左右,第二产业约占30%,第三产业约占35%。大约与欧洲经济进入黄金20年之初的就业结构相当。1950年,欧洲的就业中,农业占了35%,工业占了35%,服务业占了30%。20多年后,1974年欧洲的就业结构大约是农业14%,工业37%,服务业49%。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此后也能有黄金20年,之后的就业结构大体上应该是第三产业50%,第二产业占35%,第一产业不超过15%。即农业的就业人口要萎缩,服务业的就业比例要大幅度扩张,工业的就业中有更多的中产。

服务业有两类,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其中消费性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最大。消费性服务业要扩张,占人口多数的中低层居民收入需要持续增长。可见,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并进入黄金20年,在于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能否转化为中高收入阶层,并最终将人口结构从金字塔型转成橄榄型。

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要持续增长,劳动力市场就要出现求略大于供的情况。劳动力市场要出现求大于供,服务业扩张所吸纳的劳动力就要快于制造业整合所减少的就业。

自2010年以来,占人口八成以上的中低端家庭收入以每年超过15%的速度增长,收入增加了,消费也会相应增加。消费服务业的增加必然带来就业的增加,而且消费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其密集的程度超过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即单位产值需要的劳动力,服务业远比加工业高。因此,消费服务业的扩张正是中国经济黄金期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困难主要是来自制造业。因为,中国今日诸多加工制造业中每一行业往往存在数百甚至上千家同类竞争企业。如果中国的加工制造业能够转型成功,意味着,像成熟经济体一样,三五家龙头企业将占领市场份额70%-80%,其下的20%-30%由一二十家中小企业分享。在行业整合过程中,企业数量将减少90%以上,微观地看,其困难与痛苦可想而知。但这正是供给推动型的经济转入消费拉动型经济之过程的表象。如果因此就对经济群体感到悲观,看不到经济发展的趋势,那就是象理颠倒了。

清朝的徐发在《天元历理》中的感慨“古人观象以立法,后人为法以求象。”观之于今日,此言仍是切中肯綮矣!

本文载于财新《新世纪》2012年第42期

话题:



0

推荐

叶翔

叶翔

82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国元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1994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香港证监会中国事务总监,中银国际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分析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外资司高级经济师。

文章